2011/05/18

紙的起源 --- 兒童書法課程內容之二

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,當紙張尚未發明之前,人們記事用甲骨,用竹簡或木牘,都很笨重,在用簡牘的同時,人們又曾經用 [ 縑帛 ] 作為寫字的材料, 這是一種非常細薄的絲織品,面積比簡牘大,且又輕便,捲起來容易保存,方便攜帶,所以後世的書籍分段,也緣用了這個 [ 卷 ]字。

我國歷史上從戰國到西漢這段時間,從列國紛爭到統一,制度上由封建到施行郡縣,社會上起了很大的變化,人們的生活領域也逐漸擴大,工商交易往來頻繁,對文字記事方面的需要與日俱增,所以當時的人,急於想尋找出一種方便書寫的材料,來替代笨重的簡牘。

絲織品是早已發明了的,用來寫字記事的確很方便,但就是價錢太昂貴,不是普通人都能買得起,古人對這一點早已有過評論說 : [ 縑貴而簡重,並不便於人。 ] 所以到了蔡倫的時代,終於想出辦法來,發明一種使用方便,價錢又便宜的 [ 紙 ]。

蔡倫是怎樣發明造紙的 ? 書上說 : [ 造紙始於漂絮。] 什麼是 [ 漂絮 ] 呢 ? 這是古人在製絲棉時,清洗蠶繭所得來的一種副產品。

秦漢時代的養蠶事業已經很發達,蠶繭是用來繅絲,織製衣物,那些經過孵化後的破繭,可以利用來製造絲棉。製造過程,是把這種繭舖放在竹簾上,浸在水中漂洗,同時用木棒搥打,使繭殼散亂,就成為絲棉。將絲棉起出後,有一些短纖附著在竹簾上,乾後結成薄膜,這些薄膜就叫做 [ 漂絮 ] ,後來人們發現漂絮還可以用來寫字,這就是原始的 [ 絮紙 ] ,所以 [ 紙 ] 字的部首從 [ 糸 ]。

這種絮紙的產量畢竟有限,而且面積小,不是很理想,不過因為產生絮紙的過程,由於這件事的啟示,使人領悟到造紙的原理。

蔡倫是東漢時貴陽人 ( 現在的湖南耒陽縣 ),少年時入宮為宦官 [ 太監 ] ,為人勤學有才能,他看到 [ 絮紙 ] 是因為有物質纖維留在竹簾上所形成,便想到利用 [ 樹膚、麻頭、破布 .... ] 作原料,廢物利用,製造紙漿,以代替價值昂貴的蠶繭。他的試驗成功了。當他把第一張紙拿去獻給皇帝時,是在東漢和帝元興元年 [ 公元一O五年 ] ,蔡倫因此進封為龍亭侯,人們便把這種紙稱為 [ 蔡侯紙 ]。

後人都認為造紙術是蔡倫的發明,其實他只是結合了前人的經驗,加以改進才成功的,他最大的貢獻,是首先想到利用植物纖維為原料,來源豐富,價錢便宜,這樣才能推廣,造福人群社會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